爱心、感恩、谦逊是育人成才的三大法宝 ——著名管理学家杨思卓纵论教子育人之道 图文/立业 在北大海南EMBA总裁精英课堂上,著名管理大师杨思卓椰城海口纵论教子育人之道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对子女成长教育,有着越来越多的困惑与烦恼,在商海中游刃有余的企业家面对很多教育难题竟然有些束手无策。企业家究竟如何对子女从小进行培养,使其不断成长、成才、成功?日前,在北大海南EMBA总裁精英课堂上,著名管理学家杨思卓椰城海口纵论教子育人之道。 “对子女的教育仅仅有爱心,无爱智,可能爱心即变祸心。”杨思卓说:“关于子女教育问题,成人与成才相比,成人第一。”杨思卓语重心长地告诫企业家,教育孩子从小有爱心,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比学会多少知识技能更重要。而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从懂得感恩开始,从向他人示好、示爱开始;示爱要敢于表达出来。 示爱,让所有人都不讨厌 调查显示,中国配偶之间经常说“我爱你,宝贝”的,几乎没有。偶尔对配偶说这句话的也聊聊无几。中国成人间不善于用口头语言表达爱,即使夫妻之间也不例外。家长和孩子之间,口头示爱的人也不多。孩子大了以后,父母和子女之间口头示爱的更少。 杨思卓认为,亲人表达亲情,大庭广众之下相互示爱,很象一种礼节重要。在电影中,丈夫对妻子,妻子对丈夫,常常看到吻别的镜头,有的还会加上一句:“宝贝,我爱你”。而在国人看来,父母或亲人之间在大庭广众之下示爱,是件难为情的事。国人讲究含蓄,不仅大庭广众之下不能示爱,连家中也很少有示爱的举动。亲情之间缺少爱的表达,也就失去让对方感受被爱的关怀。一个健康人格的家庭,口头示爱会“沟通无限”。家庭里家长每天或每周都能对孩子说上一句“宝贝,我爱你”,孩子的内心会充满阳光。而那些不善于口头示爱或不会表达爱的家庭,孩子也会感觉缺爱的环境,容易用叛逆对待父母。 爱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有时精神之爱,往往胜过物质之爱。爱你的孩子,让孩子内心感受到关爱,就要常说“爱你,宝贝”。即便家长内心很不情愿,还是把“爱你,宝贝”喊出来。父母爱的真诚虽是从口说出,但如确实发自内心,会最终感化孩子。父母也会得到孩子对自己的感激。口头示爱,是亲情最好的投资,也是最廉价的、最难为情的投资。“只要付出爱,就一定能得到爱的回报。学会示爱,可以让天下人都爱你。”杨思卓说。 感恩,让身边不缺少朋友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中国有着“感恩”的传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很好的写照。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即使家财万贯,仍是个贫穷的人;懂得感恩并知恩报恩,才是天下最富有的人。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唯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善良的本质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对别人给予的帮助,哪怕是一点一滴,都应当怀感恩之心。 “用感恩的心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就能抵制各种利欲的诱惑;抵御心灵毒素的释放;平衡倾斜的心态,收获快乐;得到别人的尊重,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杨思卓认为,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其怀揣感恩之心行走于校园,将来到社会上立足比考试好成绩更重要。一个学生空有知识,只懂索取,不知回报,将来步入社会也难以有所成就。不懂得感恩的人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失败,也是学生做人的失败。让学生懂得知恩、报恩、施恩、感恩是拥有爱心的具体表现。一个人有了爱心,才会懂得孝亲、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勤奋学习、热爱社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和美好未来。 “学会向别人示爱,做一个有感恩心的人,走向社会就不缺少朋友。有时候,也许就是说一句谢谢的话语。”杨思卓说。 居功不可自傲,谦逊使人完美 谦虚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和美德。一个真正深通人际关系的人,是不会自我吹嘘、自我炫耀的,因为你所取得的成绩,别人比你看得更清楚。谦虚者可以包容别人、善待别人,提高自己,避免浅薄无知。 很多居功自傲的人,最终还是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只有那些继承了谦虚美德的老实人才能“赢得生前身后名”。因不懂得谦虚,居功自傲而下场可悲的历史人物甚多。汉景帝时大将周亚夫平定了诸王叛乱,却居功自傲以致遭到弹劾。在讲课上,杨教授现场播放了《汉武大帝》中的一段视频。镜头一:汉景帝为试探刘彻将来能否驾驭大奖周亚夫,让年轻的汉武帝刘彻在周亚夫的陪同下视察军队。视察现场,士兵群情振愤,持剑高呼:“大将军威武!”周亚夫光彩耀人,风头出尽却显得刘彻颇受冷落。镜头二:汉景帝宴请有功之臣,唯周亚夫赴宴怠慢,耽搁了时间,席间因侍者迟迟不上餐具而当着皇帝大打雷霆引起汉景帝反感并趁机将其出局。后来,儿子购买作为祭器的盾牌铠甲,被人告发,周亚夫被抓,最后死在狱中。其妻闻讯在家中自缢而死,避免了灭门九族。一代沙场名将就因不懂得谦逊落得个这样的下场,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谦虚好学、学无止境的品质决定了他的弟子们虽欲罢不能也望尘莫及,奠定了其“师圣”之尊。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渊的这段由衷之言,充分揭示出孔子的谦虚以及卓越才华。孔子的谦虚让其得意门生都不能全部了解孔子的品行究竟有多高,学识究竟有多深。正是孔子的谦虚治学精神,才会循循善诱,才会培养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古今中外,无论商政两界,选拔人才讲究德才兼备,而谦虚则是一个人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思卓说。 家长,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古代的人为何“易子而教”?孟子认为,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所谓“责善”,就是以善来互相要求对方。譬如,父亲要求儿子行善避恶,但是儿子一时之间做不到,怎么办呢?父子之间的亲情,很可能因为这种深切期待的落空,而受到伤害。何况,万一儿子反过来请教父亲,说:“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孟子》)竟然要父亲自行反省是否走在正途上,那岂不是更伤感情了吗? 如果“易子而教”,上述困境就可以化解。以老师的身份来教导别人的孩子,原本就须以善来互相要求,万一做不到,也没有什么伤害,正好可多加鼓励,继续要求。孩子在学校受到过重的压力,或因达不到标准而惭愧时,回家后还有父母的亲情可以抚慰、宽恕与期勉。 如不懂这个道理,父子互相责善,就会使人(或父或子或两者)觉得自己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连家庭里面也没有包容自己的余地。亲子之间由相责而疏远,终至离异,乃人生最不幸、也是令人最遗撼的事。 一切的善,推根究源,都以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为基础。若为了责善而伤害亲情,岂非本末倒置,甚至舍本逐末了?究竟问题出在何处?杨思卓给出了答案:家长们把外在的成就当成“善”,像学习、考试、求职、赚钱等;以这种善作为目标,是非常虚妄的;为这种善而父子反目,终究会后悔莫及。 道德上的“善”也是永无止境的。人的本质即在于与生具有向善之性,人活着须有新的要求必须努力实现。若以这种善来互相责成,天下没有人可以满全善的标准。故企业家们不妨易子而教,而父子之间则以亲情为重。 “父母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子女也不是父母最好的教育对象,好的家长在于会为孩子选择好的教育环境。子女离开父母才能成人。作为家长,要善于借助与整合身边优质的教育资源来教育子女。”杨思卓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