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民间传统武术文化调研报告 撰稿人 万宁市政协委员 朱厚伟 一、万宁本土民间传统武术文化 1、万宁民间传统武术的溯源 万宁,古代称万安、万州。武术的渊源要追溯到西汉至清代不同的时期,在这不同的年代时期,就有许多朝廷文官武将被贬流放天涯。万宁《万州志记》记载,南宋抗金英雄岳飞部将于鹏,也是受秦桧陷害,被贬流放万安(即万宁)。于鹏在当时的万安传授武艺。另一方面,不同年代因中原战争频繁,海南又远离中土,成为战争的避难所,有不少的移民和战败官兵逃难至此。所以不同的历史年代中被贬流放海南及逃难的战败官兵、移民带来了中原的文明,中原的武术文化也源源不断地流入海南民间。 2、万宁本土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万宁就有尚武之风,具有浓厚的武术文化底蕴。民间有舞狮舞龙的传统,武术在民间代代相传,历史悠久,长盛不衰,武术文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万宁市特有的万州民间武术文化。 笔者几年来走访了万宁市的大茂、北坡、后安、和乐等地的民间武术老一辈,看到许多古老的乡土武术现在还在万宁民间传承。流传在万宁的民间拳术套路有“四门功”、“桩头功”、“马仔功”、“翻身鹤(又称大桥大马)”、“双凤朝阳”、“南宗拳猛虎下山”等;武术器械有大刀、盾牌、长棍、鱼钗、双刀、櫈子脚等。特别是后安的安坡村、曲冲村、周家庄村,和乐的乐群村、西坡村、新田村等等,有许多民间武术师父还在努力传承着这些古老的万州武艺。但不少民间武术老一辈也有所担忧:有一些拳种已经失传。例如和乐镇的卓关山老师父表示,在万宁民间早年流传的“花叶功”、“五盾功”已经失传,这种流失是永远的,难以恢复的。 二、蔡李佛拳在万宁 (一)蔡李佛拳在海南的主要传人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放改革”,电影电视《少林寺》、《霍元甲》的传播,中华大地掀起武术热潮,万宁各地青年纷纷习武学艺,各村各乡武馆林立。蔡李佛拳弟子罗民通老前辈(临高加来人),武艺高强,他应海南各地村民及众多乡亲父老的邀请,先后在万宁的县城、北坡镇、长安、礼纪、东奥、后安镇、和乐镇等各村各乡多地开馆授徒,传承优良传统的中华武术文化。罗民通先生的传人众多,主要有其两个儿子罗文达(长子)、罗文君(次子)、徒弟有卓关山、张小武等,为万宁民间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值得后人怀念。虽然罗民通老前辈已故,但是今天还有他的传人继续把蔡李佛拳在海南发扬光大。蔡李佛拳在万宁的传授,经过师父们几十年来的艰苦努力,硕果累累、成绩斐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习练者估计在三千人数以上。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相信万宁市蔡李佛拳研究协会的成立,将会进一步提高群众性武术运动水平,推动全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同时,为我市申办“武术之乡”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 (二)、海南的蔡李佛拳近况 2014年11月份,卓关山师父和张明侨教练带领万宁和乐的蔡李佛拳武术团队在屯昌县参加海南省2014年武术套路公开赛,本次武术套路公开赛,蔡李佛拳武术团队获得喜人的成绩。运动员朱德召、许亚文、朱桂宏、徐辉敏、陈定武、符石强等荣获不同年组拳术、器戒多个奖项。 2014年12月22日,海南民间传统武术文化研究交流活动在海南省万宁市和乐镇大同中学圆满结束。本次活动由海南各地民间武术代表参加,各地民间武师汇聚一起交流和研讨海南民间传统武术。特别是流传在万宁民间的蔡李佛拳拳师们精悍拳艺的表演,博得大家的好评。 (三)、蔡李佛拳简介 蔡李佛拳,中国拳术中南拳之一。相传由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人陈享(字典英、号达亭)于1836年所创立。他综合了蔡家拳、李家拳和佛家拳三家之长而形成一支新派。“蔡李佛拳”诞生一百七十多年来,历久不衰,该拳不仅在广东地区,而且在香港、澳门以及亚、欧、美、澳五大洲也较盛行。现在,蔡李佛拳的传播发展极其迅速,遍及全世界。据前几年广东省武协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一定规模的蔡李佛民间武术组织,学习者估计在千万人数以上。此拳特点是快速灵活,柔中带刚,步法多变,左右开弓,动作舒展,长短桥混合使用,具有勇猛、机智的风格。 三、记万宁民间传统武术传承人 ——卓关山武师 一、卓关山师父简介 卓关山,男,生于1947年1月8日,万宁市和乐镇新田村人,现年69岁。自幼酷爱武术,少年时期开始拜师学艺。先后学习流传在万宁一带的地方民间乡土武术,如: “南宗猛虎下山拳”、“翻身鹤”、 “马仔功”、等四门功拳术。1968年20岁应征入伍,在部队苦练军体拳、擒拿术,退伍后在海南各地开馆授徒,32岁时师从蔡李佛拳名师罗民通(临高县人)学习蔡李佛拳,经过潜修苦练,他的功夫达到很高的境界。在多年的教与学过程中,他潜心研习万宁民间武术,虚心学艺,系统地整理了独具风格的民间拳“南宗猛虎下山”拳术套路和格斗技巧,实战性极强,颇有造诣。卓师父为人厚道,平易近人,武德高尚,深居简出,生活俭朴,总是以崇高“武德”谆谆告戒所传弟子。 二、卓关山师父拳术特点 卓关山师父根据民间拳术和自己多年的教学、实战经验,系统地整理了一些具有个人风格的拳术套路和格斗技巧,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经卓师父整理后的民间拳“南宗猛虎下山”拳术,技击性强,无花架子。技术特点具有勇猛骠悍之形,雄伟磅礴之势,动作简练,拳势激烈,富有阳刚之美,腿法讲究快、狠。技法的应用要求招中藏招、招上变招,讲究控关节,打反关节,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身法以闪带打,出其不意,拳术主要特点是:拳打四门,刚猛迅速,雄伟磅礴。 三、卓关山师父的民间武术传承团队 几十年来,卓关山师父在海南各地开馆设场授徒传艺,所到之处都深受各地父老乡亲欢迎,享有“德厚艺高”的民间武师之誉。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武术人才,其门下弟子有千人之上,桃李满天下。为弘扬中华武术作出了较大贡献,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2007年6月13日,海南师范大学体育系肖勤教授等到和乐镇新田村考察调研村民习武健身活动情况,给予卓关山师父和他的徒弟们演练的民间拳“南宗猛虎下山”拳术、“马仔功”和“蔡李佛拳”等传统武术高度赞扬。 2008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高级教官、北京市梅花桩拳研究会会长、驰名中外的武术大家韩建中先生率领央视《康龙武林大会》摄制组一行8人莅临和乐镇大同中学,调研我市民间武术传统文化。年逾古稀的韩建中先生带领央视《康龙武林大会》摄制组工作人员,冒着盛夏酷暑,顶着炎炎烈日,观看并拍摄了卓关山师父和他的徒弟们精彩的拳术表演。 四、总结 1、万宁民间传统武术具有养生健身的价值 万宁民间本土传统武术是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攻防技击、艺术展现和养生保健功能。万宁民间本土传统武术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而不被种种的现代意识形态所淹没,除去本身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外,主要依靠了其养生健身这一古老而又最具现实意义的实用价值功能。它的养生之道更多的则是包含在桩功与拳路之中。长期锻炼对身体的内部机能大有好处。 蔡李佛拳的养生价值是武术与中医的相结合。习练蔡李佛拳讲究学习经络、脉络,拉筋护骨。蔡李佛拳的师父们都要学习跌打伤科中药药疗技术,很重视身体内部血气的保养与调节。与现代诸多健身方法相比,更加适合群众全民健身。通过习练蔡李佛拳和适当用药,调理气血,畅通经络,改善人体血液循环,可达到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胆固醇、血脂,活血化淤,将体内病气排出,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延缓各系统器官的衰老。 2、加强保护、传承和发展万宁民间传统武术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万宁民间武术有面临缺失、消亡的威胁,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抢救,祖辈留传下来的武术文化成果就可能流失。 万宁民间传统武术保存着古代民间武术的特点,可谓活化石。它对于研究传统武术演变、技术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值得挖掘的社会文化遗产,我们必须抓紧对民间传统武术进行历史源流方面的考证,进行技术、技艺、武术器械方面的整理和挖掘。这对研究万宁民俗民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万宁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万宁的经济发展。 保护和发展万宁民间武术文化是建设“文化万宁”的一个重要途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发动群众来保护、承传和弘扬。不断加强宣传,提供多样平台,如:利用电视媒体进行宣传、建立民间传统武术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发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推动民间传统武术全民健身活动,这是促进民间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的有效手段。 多年来,万宁各村各乡的民间传统武术面临着训练和经费困扰的难题,许多乡镇村庄在早年以前已减少或停止活动,要找到民间武术活动资金困难问题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万宁民间武术文化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投入,有计划实施。 笔者认为还可以组建“万宁民间武术文化演出团”,让一些优秀的民间武术团队走出去,到各地演出。或者商业化运转模式,同旅游事业相结合,充分借助旅游景点与民间武术文化展演融合借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开展“民间武术大赛”和“优秀民间武术传承人”等评选活动,利用重大节庆活动开展万宁民间武术文化展演,定期进行武术比赛,企业冠名赞助支持。 同时,在市体育中心设立民间武术总馆,各乡镇设立民间武术馆,作为弘扬万宁民间武术文化的教育基地。将民间艺术编入乡土教材,让民间武术得到有效的传承。开展民间武术进校园、进入体育课堂活动。激发青少年对万宁民间武术的兴趣和爱好,树立学习本土优秀文化的自豪感。 综上,我们需要努力找到一条正确之路,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国武术之乡管理方法》,大力挖掘万宁民间传统武术文化,努力打造万宁武术之乡,促进群众积极传承中华传统精湛武术,积极促进武术带动全民健身运动,造福国家、社会和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