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旅游新发现:探寻神秘的“石室圣门”
在定安县翰林镇白石岭山脚下的火星村委会,有一处叫做“石室圣门”的山洞,形状灵异,再加上当地流传着“石室圣门”与明代礼部尚书王弘诲的传奇故事,当地村民一直把此山洞视为神圣之地。“石室圣门”究竟是怎样?她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让当地人如此信仰。7月4日,记者跟随几位摄影爱好者,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探寻神秘的“石室圣门”。
形状奇特的“石室圣门”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王弘诲写的一首题为《白石岭》的诗,里面的诗句专门提到了这个山洞,我也向当地人询问了是否有这一地方的存在。今天我们几个摄影爱好者专程过来,就是为了探寻这一与定安古代名人相关的神秘地方。”摄影爱好者梁先生告诉记者。
在热心村民的带领下,摄影爱好者们沿着翰林镇白石岭西南方向步行约一公里的地方,来到了这个被称为“石室圣门”的神奇石洞:这是一个由火山岩喷发、经长时间风化而形成的石洞,和白石岭的岩石一样,“石屋圣门”的岩石也是银白色。石室的空间约有十平方米左右,室中有一大石台,可平躺四五人。这个石洞共有两个入口,一个朝北对着山上,直径约150cm,高度约100cm,人稍微躬身方可进出;另一个则朝着东方,直径约150cm,高度约为70cm,人稍微爬行方可进出。而“石室”朝南开有一个洞口,形状若一扇“悬窗”,从“悬窗”可俯视白石岭南部翠绿景色。村民说,春夏时节,南风从“悬窗”吹入,洞内甚是凉爽。
在 “石室圣门”外面的岩壁上,一条细细的泉水从上缓缓流下,周围长满了青翠的野树。在潺潺泉水、苍翠野树的烘托之下,“石室圣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再加上当地一直流传着的传奇故事,让这个石洞至今充满着神秘色彩。
“石室圣门”的传奇故事
据史书记载,定安的历史名人—明代礼部尚书王弘诲58岁辞官回乡养老,在定安一住就是18年,直到去世。这18年间,王弘诲走了定安很多地方,并留下大量的文献资料。
当地村民说,相传当年白石岭东边有一王姓祠堂,是奉祀南建州王官之子王献燎(世袭南建知州)修建的。在王氏子孙祭祀时,黄岭的族首邀请了休官在家的同宗兄弟王弘诲前来参加。王弘诲在参加祭祀时即兴作诗一首,名曰《白石岭》:
石室圣门起洞房,
汉桔园在未曾荒。
青山到处堪为主,
黄岭从开予姓王。
“石室圣门”因此得名。诗句中“黄岭从开予姓王”足矣见得王弘诲对宗族宗亲之事是非常重视和关注的。
在明代,王弘诲是当时在朝廷中当官为数不多的海南定安人,且官居二品,任礼部尚书。在海南,王弘诲的地位声望很高。1605年,王弘诲回到海南,在定安办起尚友书院,教书育人,当地人对他更是敬仰有加。因此,王弘诲在“石室圣门”写下的这首诗,当地村民视“石室圣门”为神圣之地。
神秘“处女地”盼被开发
在幽静的乡村山野中,在“石室圣门”内吹着凉爽的夏风,听着定安历史名人与石室圣门的故事,看着满眼苍翠,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摄影爱好者们表示,“石室圣门”的传奇故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秀丽风景也堪称当地一美景,“石室圣门”的发现,可以为定安“百里百村”乡村游注入新的人文内涵,具有一定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他们建议,翰林镇可以通过进一步挖掘“石室圣门”、当地的风土人情、秀美风光并结合当地民间流传的故事,依托“百里百村”建设,打造出旅游新精品景点。
当地的村民们也希望,这块尚未为世人所知的“处女地”,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引来一些历史学者、摄影绘画爱好者探奇采风,希望旅游部门能够开发这一奇美风光,让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程守满 文 周宗贵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