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书画总是情——书画家谭平之印象
“凹之”、“一川”都是谭平先生的字。先生说,人生之路不可能都是平坦的,故取“凹”为其字,以不曲而不平。至于“川”,只是一条小河而已,河水太多时间是平静的,但却是时刻流动着的。先生还有两个号,一个是“半醉行者”,一个是“点墨道人”。佛也,道也,或佛道兼修也。据说还另有其意,后文中还有诗为证。
先生是古城徐州人。徐州,古称彭城,大约是因为传中活了八百多岁一个叫彭袒的老人而得名的罢,且不去考证了。
凹之先生未满十八岁就应征入伍了,那是1969年,国家正处于十年浩劫之中,据先生说,书不能读了,也没地方读书去,当兵可是个好出路。先生的军旅生涯整整十四年。1983年9月,奉命转业到了深圳特区。正是那批后来被人们称为特区拓荒牛的队伍中的一员。不管是读书、当兵,还是做“牛”。
先生都没有放下手中的那一杆毛笔。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此生有毛颖君(毛笔的古称)时刻相伴,吾不孤焉。”
先生好酒,还会品酒。酒一入口,即能品出其度数、香型,甚至市场价位,其准确性往往令酒友们叫奇。先生虽好酒,却极少见其醉酒,尝自咏其联曰:读书入情方为妙,饮酒半醉似成仙。故自号“半醉行者”。其好友淮南才子刘永在观先生作字后,为先生的号作行头诗一首,诗曰:“半世南北复西东,嘴来提笔吐豪情,行草篆隶真不是,者来之平话兰亭。”
观先生作字,是一种享受,一笔在手,气定神闲,往往先凝视藏篆。似真又草,真草同行。诸体相溶而后生,在我看来,中国汉字的艺术之美在先生的笔下已表现得尽善尽美。但先生不同意我的说法,他说:“现代社会,中国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相比较,其艺术性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如何更好地挖掘和表现中国书法艺术性,是每个研习书法者的毕生追求和责任。谁也不能尽善尽美,只能说如何“近善近美”。
中国形象学创始人海南大学教授徐国定先生对一川先生的书法大加赞赏,称其功力深厚,非比寻常,并互赠书法作品。
点点划划总是情
墨迹淋漓信筏行
道花道中还悟道
人生若乐在其中
这首藏头小诗是先生对自己点墨道人之艺号的诠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