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国学专栏系列之(七)——儒家的治学功夫

十所秦武 注册会员 2015-7-5 21:39:0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海南万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主题 帖子 积分 114

        不知是在我的哪一篇帖子里,有一网友讥讽我说,儒家只是做着考证、训诂的事,对他的这一说,我还真的懒得理他了,为何?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矣,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又说:“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对这类寡学浅见之徒,还真的不能用一两句话就让他开悟的。
        我只好不回他的话了,可是儒家真的只是专做考证、训诂之事吗?这是不懂历史特别是不懂儒学史的人才敢这么说。我们常说关公知晓《春秋》大义,也知道《春秋》里是微言大义的,而古来的读书人,多是明其大义,行其大义也,就好像子路在《论语·微子篇》中说的:“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王阳明怎说?——知行合一,也即知其大义行其大义而已。他在回答他老师问他读书的目的时还说:“读书志在圣贤,非为科第。”——志在圣贤,即志在明事理,读书的目的就该这样。而欲明事理,还是来看看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文公怎说?他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于做老师应该做的首位,什么是传道,即把文化道义传续下去,他特别批判有些老师,只懂做句读、考证、训诂的功夫,而不晓传道解惑之大要,也是在《师说》中他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他说,那些教学生们的老师呀,教孩子们读书只是教他们学会断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义义理、解释学生疑难问题。教学中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读书不懂句读;一种情况是教书时没有把道义传续疑难解开。不懂句读的就去从师学习,可是道义不明疑难有惑却不去请教老师,这种事就是在小事上学习,而大事上反而丢弃了,我看这样的老师是不明白义理的。
        咱们的韩文公对这类人,是特别批判的,深恶痛绝的,认为他们是误人子弟。所以说古来的教学以传道解惑为首要。可是什么时候人们会有这种儒家只做考证、训诂功夫哩?这得从满清统治说起。
        满清入主中原后,大兴文字狱、开始了洗脑工作,他们害怕汉人读书明义理——晓《春秋》,知大义,于是用屠刀禁锢思想,当时民族生命脆弱,文化生命也就被满清扭曲了,这种血腥恐怖统治情形之下,文人只好躲入书斋做着枯燥的考证、训诂功夫了。
你们没看到鲁迅吗?你们不是说他很有骨气吗?可他还不是——“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花丛觅小诗”哩,在那白色恐怖统治之下,能不这样吗?那些披着马甲一看到我谈国学文章就讥讽我何不关心正治的人,我看也是胆小鬼一个,你讥讽我不关心正志,那你能现现身不用披马甲在网络于大谈什么明煮、字油吗?你有胆就到你们正府门前举一下要“明煮,要字油”这几个字牌给我看看,我服你。
        所以,满清入关后的屠刀政策,造成了后来的文人只能做考证、训诂的小学功夫,但你不能说以前的儒家只会做这些功夫,这只能说明你对历史特别是儒学史的无知而已。你这样把你的无知摆在世人面前,我不讥笑你可有人会讥笑你的。
        那位讥讽儒家只懂做考证、训诂的网友寡学浅见,是因为他对历史特别是儒学史一点也没有了解,考证、训诂是什么?这在以前的教育里,就是小学功夫,大家别看到我这里一说小学,就用现在的学历小学、中学、大学阶段来看,小学只是一种治学功夫,这是初学都要经过的。可是前儒们的治学目的,是追求传道明大义行大义。这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最为表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读书人就当这样,这也是儒家的追求。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相关阅读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